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北京中軸線

圖片
  這是一個保存良好的中國首都中軸線,經過七個世紀的規劃與建設,展現了中國首都城市中軸線的成熟階段,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見證。 從朝代體制到現代國家,這就是北京中軸線,一組展現中國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築群。中國首都北京依偎在北京灣,四面環山。城市位於幾乎平行的河流中間,確保了首都的水源供應。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北京中軸線從北向南延伸,全長7.8公里。北京中軸線由建築群和考古遺址組成,包括15個部分,統領著老城區的整體布局。 北京中軸線充分體現了超過兩千年前《考工記》中規劃的理念。該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中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1267年,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遵循這一首都規劃理念建造了元大都。整個城市以中軸線為主導特徵對稱建造。元大都圍繞著連接大運河的積水潭湖建設,而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與中軸線交匯處的萬寧橋,為元代至今中軸線位置的延續性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明。 1406年起,明朝永樂皇帝在元大都中軸線基礎上建造了一系列建築群,包括鐘鼓樓、鎮山、塔剌城、太廟、社稷壇和正陽門。他還在城市南郊修建了兩座大型建築。1530年起,明朝嘉靖皇帝擴建了天壇和先農壇,並將外城建至以永定門為北京中軸線南端,北京中軸線7.8公里的基本格局由此成型。1736年起,清朝乾隆皇帝將皇極殿遷至鎮山北側的中軸線上,並在山上修建了五座建築,以豐富和增強中軸線的城市景觀。 自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以來,北京中軸線經歷了一系列與公共開放及現代化相關的功能轉型。它也直接與一系列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歷史事件相關,見證了中國社會從朝代體制向現代國家的重大變革。在天安門廣場規劃和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過程中,中軸線對稱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繼承和強化。 這是一個保存良好的中國首都中軸線,經過七個世紀的規劃與建設,展現了中國首都城市中軸線的成熟階段,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見證。 從朝代體制到現代國家,這就是北京中軸線,一組展現中國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築群。中國首都北京依偎在北京灣,四面環山。城市位於幾乎平行的河流中間,確保了首都的水源供應。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北京中軸線從北向南延伸,全長7.8公里。北京中軸線由建築群和考古遺址組成,包括15個部分,統領著老城區的整體布局。 北京中軸線充分體現了超過兩千年前《考工記》中規劃的理念。該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中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