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始的情意結~厘哥夫的故事
.jpg)
車厘哥夫~50至70年代港人認知的品牌 車厘哥夫在50年代中的香港享有很高的聲譽和知名度。品牌的第一家餐廳設立在彌敦道,之後擴展到佐敦地區。 車厘哥夫的創始人是Mr. Cherikov,他是一位俄羅斯移民,于1950年在香港位於彌敦道184號開設了這家餐廳。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70年代,由于創始人移民澳洲,餐廳被出售給了姓趙的一家人。趙家同樣是上海人,對車厘哥夫幷不陌生,因爲這一品牌早在上海便已風靡一時。 在1980年代,車厘哥夫再次易主,轉讓給了王敏馨(Alice Wong)。在收購之前,Alice Wong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詳細的計劃,幷向銀行申請融資。在交易中,Alice Wong與趙家達成了協議,要求連同車厘哥夫位于彌敦道184號大厦物業一幷購買。這棟大厦的地下和角樓爲餐廳,樓上則是住宅及餅店。 當時我在銀行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和王氏家族關係深厚。接到Alice Wong的融資請求後,我與她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我提出的條件是,除了購入物業外,Alice Wong還需繼續支持車厘哥夫的運營。這一條件經過雙方的反復討論後得以批准。 我之所以對王氏家族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爲從童年時代起,我對車厘哥夫就有著深厚的情感,正如許多香港人一樣。提到當時的西餐廳,尤其是俄羅斯餐廳,諸如紅鶏飯店、ABC(外皮西餐廳)、Cafe Galano(咖啡屋)、太平館和阿力山大餐廳等,都是以俄羅斯菜爲主打。 俄羅斯菜之所以在香港盛行,源于五十年代大量白俄難民涌入香港。有資金的移民開設了餐廳,而資金的則在等待外國的移民批准。香港成爲了他們的一個暫時避風港。車厘哥夫的創辦家族原本將香港視爲移民的跳板,然而,他們在香港停留的時間却長達二十年之久。 車厘哥夫的第二代長子Vik Terekhov後來舉家移民到澳洲悉尼,成爲了一位著名的烹飪專家,近年來在悉尼製作了許多介紹自己烹飪事業的影片,受到了廣泛的認可。 車厘哥夫曾經在沃達魯道設有分店,如今的車厘哥夫餅店與當年的餐廳已經大相徑庭。王敏興最終將車厘哥夫出售,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在出售後,整棟大厦也被改建爲現代商業樓,原有的餐廳也隨之停止運營。王氏將餅店的部分賣給了姓楊的下屬,直到今天,這家餅店仍然在太子道營業,楊先生成爲了老闆。 如今,車厘哥夫餐廳已經不存在,但它的餅店仍在運營,繼續爲人們提供美味的糕點。車厘哥夫不僅是一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