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資銀行大“洗牌”
**海外信托銀行支票輪事件與華資銀行大“洗牌”**
在20世紀80年代,香港銀行業經歷了一系列危機,其中恒隆銀行是首家出問題的銀行,而海外信托銀行(簡稱“海托”)則是規模最大的一家。海外信托銀行成立于1956年,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牽頭,邀請香港銀行家曹耀等港商共同創辦。該行于1972年上市,1976年在灣仔興建了30層高的總行大厦,到70年代末,員工已超過千人,資産近30億港元。然而,1985年6月6日,海托的問題突然暴露,港府宣布其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這一事件引發了香港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被稱爲“海托震蕩”。
**事件的起因與經過**
海托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多明尼加財務公司主席葉椿齡與海托高層達成協議,允許其通過“支票輪”(Cheque Kiting)手法套取現金。然而,到1982年,由于葉椿齡周轉不靈,支票輪崩潰,海托因此蒙受巨額虧損。爲了掩蓋問題,海托高層與葉椿齡串謀製造虛假借貸,最終導致銀行資不抵債,瀕臨倒閉。
1985年6月6日,港府宣布接管海托,動用30億港元外匯基金挽救銀行。隨後,警方在機場扣留了多名試圖携款逃離香港的海托高層,包括張明添的妻子吳嬋蕊及其子張承忠。事件曝光後,恒生指數暴跌87點,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港府的應對與後續發展**
爲了防止危機蔓延,港府迅速采取行動,接管海托幷委派新董事局重組銀行。1986年,港府成立聯合專案小組,調查海托倒閉的原因,最終發現事件涉及嚴重貪污與欺詐行爲。涉案人員被判入獄,海托的虧損也逐漸得到控制。
1993年,港府以44.57億港元將海托出售給國浩集團旗下的道亨銀行。2001年,星展集團收購道亨銀行及海托,幷于2003年將其合幷爲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海托這一名稱從此成爲歷史。
**華資銀行的“洗牌”與未來**
海托事件是80年代香港銀行業危機的一個縮影。在此期間,多家華資銀行因經營不善或捲入醜聞而倒閉或被收購。嘉華銀行、恒隆銀行、友聯銀行等紛紛易幟,或被外資收購,或被中資企業接管。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家族式、小型化銀行的弱點,也促使香港政府加强銀行監管,推動金融業的改革與整合。
港府通過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制定嚴格的銀行法規與準則、引入風險管理與資本充足要求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銀行監管體系。此外,香港還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提升監管水平,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總結**
海外信托銀行支票輪事件不僅揭示了香港銀行業在80年代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也推動了香港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通過一系列措施,香港成功應對了危機,鞏固了其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金融市場的風險與挑戰依然存在,香港政府與監管機構仍需保持警惕,持續優化監管框架,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華資銀行的“洗牌”既是優勝劣汰的體現,也是香港金融業邁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未來,華資銀行必須尋找“大靠山”,通過合作與整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幷發展壯大。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