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見證了家族聯姻與資本網絡-商業影響力 :撰文:曹家道

                       筆者(圖右1)曹耀,林模柏,林堃,林堃太太,林若星 (陳樹太太)

 

## 嶺南人林堃學長與中華製漆的歷史

林堃學長是中華製漆(China Paint Manufacturing)的創辦人,這家公司以生產「菊花牌」乳膠漆和「長頸鹿牌」噴漆而聞名。林堃於1904年出生於台山,早年留學於美國,1929年自嶺南大學畢業。隨後,他在美國漆油公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創業初期

1932年,林堃回到香港,與弟弟林安共同創辦中華製漆。當時,公司只有六名員工。1934年,他們將廠房搬至旺角的雅蘭街,隨著業務的發展,工廠逐漸擴大。在日本佔領期間,中華製漆停產,林家轉而在廣西柳州生產花生糖。戰後,公司恢復生產,並在1950年代末搬至觀塘道更大的廠房。

林堃1929年畢業於嶺南大學


家族與企業的聯繫

林堃的家庭背景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他有三子三女,其中長子林模楷曾在荷李活工作,回港後引進美國動畫器材在中漆開辦動畫製作公司成為了香港首創動畫的先河。

次子林模標後來成為王榕湖的女婿


,三子林模柏自崇基音樂系畢業,家族成員各有成就。林堃的女婿陳樹柏(南天王陳濟棠長子)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與林家有著深厚的聯繫。
樹柏教授,出身名門,是有“南天王”之稱的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陳濟棠之子。他是位著名的華裔美籍學者和教育 家,在電機工程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成為世界權威學術組織“美國電子與電器工程師學會”的院士,老布希 總統任命的“富爾布萊特國際學術交流基金委員會”的評審委員。


                                       陳樹柏同陳樹渠乃堂兄弟,致力教育


陳樹柏給蔣經國建議,辦一所科技大學,未成。80年代,得到鄧小平批准,要在深圳辦一所中國實驗大學,因歷史條件限制,也告失敗。90年代,在美國矽谷創辦了一所私立大學叫“國際科技大學”。

企業的成長與變遷

中華製漆被紅色資本家徐展堂於1985收購後於1991年在港交所上市,經歷多次結構調整。2017年,公司分拆中漆集團上市,林堃侄兒林定波Paul Lam在公司內部擔任重要角色,並持續推動業務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已故鋪王鄧成波對中華製漆情有獨鍾,多次收購公司資產,顯示了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文化影響

林堃創辦的中華製漆不僅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還在文化領域留下深遠的印記。70年代初,青春歌后鍾玲玲為「菊花牌」拍攝的廣告歌「菊花牌乳膠漆顏色就靚咯」深入人心,後來由江欣燕翻唱,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 結語

林堃的創業歷程和中華製漆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了香港的商業精神,也展示了家族企業在社會中的重要角色。這段歷史不僅是企業的成長故事,更是文化與傳承的見證。

 

 

筆者於1978年主導融資~以無抵押債券(Debenture) 形式支持大展拳脚的金妹牌火腿(Maid Brand)及其創辦家族王氏的商業傳奇~原來跟清官盛宣懷成姻親係

「留園」品牌在香港






品牌起源與發展

金妹牌火腿由王榕湖(William Wong1921-1990)於1967年創立,最初因香港暴動導致鮮肉短缺,他從丹麥進口凍肉並創新地以切片包裝出售,大受歡迎。品牌原名「丹麥妹」,後改為「金妹」,透過電視廣告和贊助保齡球賽打響名號。1978年,王榕湖在屯門設立香港火腿廠(HK Ham Manufactory),至1980年代末月產量逾4.5萬噸,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王氏家族:東莞商幫的跨界帝國

王榕湖出身於東莞來港的商業世家.伯父王康祺早年創立源記行,1930年代已成南北行富商,經營涼果、茶樓及貿易。三兄弟分家後各展所長.長兄王校源(1919-2004):創辦源豐五金製品廠,與鼎大華錩等合組香港鋁業聯營公司。

弟弟王錦江:進軍建築地產。王榕湖專注食品業,早年主持源發興,為1960年代主要糖薑出口商,曾任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理事長。

家族傳承與企業變遷

王榕湖育有五子三女,但1990年他逝世後,家族因經營分歧將公司售予八佰伴,重組為八佰伴食品(1992年上市)。長子王順堯(Wilson Wong)留任CEO1995年,其岳父為日本「留園」老闆盛毓度,顯示家族國際人脈。1997年八佰伴破產後,品牌由四洲集團接手(現稱香港食品投資控股),與旗下卡樂B薯片聯名推出「火腿味薯片」,延續經典。

 

社會地位與影響

王榕湖夫婦六十大壽時,港英高官羅弼士爵士(Sir Arthur Rodrigues)夫婦到賀,反映其政商地位。家族橫跨食品、五金、地產的商業網絡,見證了戰後香港工業與貿易的黃金時代。

 

金妹牌火腿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品牌的興衰,更是一部香港家族企業的縮影——從戰後機遇到跨代傳承,最終融入全球化資本浪潮。

 

「留園」老闆盛毓度,

盛毓度(1913-1993)——日本「留園」老闆與海外華商傳奇

出身名門:盛宣懷之孫

盛毓度是晚清洋務運動核心人物盛宣懷(1844-1916)的孫子,盛宣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輪船招商局)、電報局、中國通商銀行,並參與創立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和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盛家是清末民初最顯赫的官商家族之一,與李鴻章、袁世凱等關係密切。

 

戰亂遷徙:從上海到日本

盛毓度早年就讀上海南洋公學,後赴日本留學。1949年後,他選擇定居日本,並在東京創辦高級中餐館「留園」(りゅうえん),主打正宗淮揚菜與上海菜,迅速成為日本政商名流的社交重鎮。其長女盛小鵬嫁給金妹牌火腿創辦人王榕湖的長子王順堯(Wilson Wong),聯姻強化了盛氏與香港商界的連結。

商業成就:餐飲帝國與文化橋樑

「留園」品牌:盛毓度將中國飲食文化精緻化,吸引日本皇族、財閥(如松下幸之助)及外國使節,甚至被譽為「東京的廚房」。

橫濱中華街發展:他參與投資並推動橫濱中華街的現代化,使其成為日本最大的華人文化地標。

中日友好使者:改革開放後,盛毓度頻繁往來中日,協助引進日資技術,並在上海重建「留園」(現為靜安寺附近的高級餐廳)。

家族延續與影響

盛毓度的子女延續商業與學術之路,除女婿王順堯外,其子盛承洪繼承部分餐飲事業。盛家與王家的聯姻,也反映了20世紀華商跨國網絡的緊密性——從晚清洋務、香港工業到日本餐飲,家族資本與人脈不斷遷徙重組。

盛毓度的一生,堪稱近代華商「離散」(Diaspora)的典型:以美食為媒介,在異國重建文化認同與商業影響力,同時維繫着故國與海外的紐帶。

Hongkong留園」品牌

香港「留園」品牌:盛毓度家族與香港的餐飲傳奇

1. 東京「留園」的香港分支

盛毓度(1913-1993)在日本東京創辦的「留園」(りゅうえん)是高級中餐館的代表,主打淮揚菜與上海菜,深受日本政商界歡迎。由於盛家與香港商界關係密切(如盛毓度長女盛小鵬嫁給金妹牌火腿創辦人王榕湖之子王順堯),「留園」品牌後來也進軍香港市場,成為高端中式餐飲的象徵之一。

 

2. 香港「留園」的發展: 留園雅敘

1980年代進駐香港:盛毓度家族或相關投資者將「留園」引入香港,主要定位於高檔酒樓,提供精緻上海菜、淮揚菜及粵菜,吸引本地富豪及外籍人士。開業多年的留園雅敘環境素淨優雅,擁有不少忠實顧客,當中不乏一眾老上海,侍應亦會親切地以流利上海話為客人點菜。菜單網羅各式正宗滬菜,不論是清炒蝦仁、松子桂魚或紅燒元蹄等經典小菜,還是需預訂的鮑魚紅燒肉和小米刺參雞湯,均呈現上海菜的大器風格。推介花雕醉乳鴿,皮爽肉嫩,吃罷濃郁酒香溢滿口腔。

特色菜式:保留東京「留園」的經典菜,如清炒蝦仁、紅燒獅子頭、蟹粉小籠包等,並融入香港飲食文化。

社交名流場所:類似東京總店,香港「留園」也曾是商界宴請、家族聚餐的熱門地點。

3. 品牌現狀

可能已結業或轉型:由於香港餐飲業競爭激烈,加上盛毓度1993年逝世後家族重心可能轉移,香港「留園」品牌未必仍然活躍。

上海「留園」的延續:盛毓度晚年曾回上海重建「留園」(位於靜安寺一帶),部分菜式與經營模式可能影響香港分店的風格。

4. 盛家與香港商界的聯繫

盛毓度家族透過聯姻(如王順堯)與香港食品業(金妹火腿、四洲集團)及地產界有間接關聯,但「留園」品牌在香港的經營可能較為獨立,未像日本總店那樣長期成為標誌性中餐品牌。

 

總結

香港「留園」曾是盛毓度餐飲帝國的一部分,承襲東京「留園」的高端中式菜風格,但隨時間推移,品牌影響力可能已逐漸淡化。如今,更為人熟知的是盛家與香港王氏家族(金妹火腿)的商業聯姻,以及盛毓度在中日餐飲史上的傳奇地位。

*盛氏家族與香港商界的百年浮沉

 

---

 

### *一、盛氏家族的商業版圖與人物關係

1. *盛宣懷的政商帝國

   晚清重臣盛宣懷(1844-1916)創立上海交通大學(原南洋公學),並通過漢冶萍煤鐵礦公司等產業積累巨富。其孫盛恩頣(1892-1956,盛四公子)繼承家業,但因揮霍無度(傳有十二妻妾、廿七子女,曾一夜賭輸整條街產業)導致家道中落,後代多轉戰餐飲業謀生。 

 

2. *盛毓度與東京「留園」

   - 盛毓度(1913-93)為盛恩頣之子,1961年在東京芝公園開設「留園」,曾是日本最大中式酒樓(四層建築容納800人),吸引政商名流。 

   - 1980年代因東京地價暴漲,將原址改建商廈,並將酒樓裝潢捐贈上海交大,在校內重建「交大留園」。其女婿榮兆蕃曾任亞視董事。 

 

3. *盛毓鳳與香港「留園雅敘」

   - 盛毓鳳(盛品儒之父)為盛毓度同父異母弟,在灣仔創辦「留園雅敘」,延續家族餐飲傳統。其子盛品儒曾任亞視執行董事,家族與香港影視業淵源深厚。 

 

---

 

### *二、盛家後代的跨界興衰

1. *王征與亞視的末路

   - 王征(本名盛承宗)為盛宣懷侄孫盛毓南之子,母親王雲飛為書法家舒同之妻。憑藉政商關係,他於2010年聯姻親黃炳均(昌興國際主席)入主亞視,曾誓言打造「亞洲CNN」,卻因經營不善導致欠薪、停播(2016年)。 

   - 其地產公司榮豐控股(市值約十億)仍在運營,但昌興國際已清盤除牌。 

 

2. *家族聯姻與資本網絡-商業影響力 

   - 黃炳均之妻盛承慧為盛毓度弟弟毓綬之女,反映盛家透過姻親維繫商業影響力,但後代事業多受時代變遷衝擊。 

歷史鏡像:盛氏家族的時代縮影

盛家從晚清巨富到現代商界的起伏,體現了中國近現代政商關係的複雜性: 

- *第一代*(盛宣懷):官商結合,壟斷產業; 

- *第二代*(盛恩頣):守業失敗,家產散盡; 

- *第三代*(毓度、毓鳳):轉型餐飲,借勢復興; 

- *第四代*(王征):跨界投資,盛極而衰。 

*結語

盛氏家族的百年史,既是個人命運的傳奇,也是大時代下資本流動的註腳。從蘇州留園到東京酒樓,從上海地產到香港電視台,其興衰始終與政經脈絡緊密相連。



 嶺南人羅家聖的Bossini(堡獅龍)興衰歷程  



                      

羅定邦家族六房人的商業版圖變遷,特別是Bossini(堡獅龍)的興衰歷程,堪稱香港家族企業跨代經營與時局變革碰撞的典型案例。以下從多維度剖析這一商業故事的啟示:

1.    代際交接與專業化管理的悖論

嶺南人羅家聖從地產轉戰服飾業,體現香港家族企業「跨界傳承」的特點。初期依託特許經營快速擴張,實質是將地產思維(快速複製、規模至上)套用於服飾業,在2000年代中國消費市場爆發期確實有效。但當市場飽和後,缺乏產品力與供應鏈精細化運營的弊端顯現。錢曼娟接棒後雖有社企經驗,但服飾業需「快決策+強產品」的專業門檻,與慈善機構管理邏輯迥異,反映家族企業「內部交班優先於專業化」的結構性矛盾。

2. 特許經營的雙刃劍效應

高峰期32國千家店的擴張,實質是將品牌溢價短期變現的資本操作。加盟商質量參差導致品牌形象碎片化,當Zara/H&M等直營快時尚以統一體驗攻城略地時,Bossini的加盟體系反而成為轉型包袱。這與美特斯邦威等內地品牌的衰落路徑驚人相似,揭示服飾業「輕資產擴張」模式在消費升級時代的脆弱性。

3. 國際化精英經理人的「魔咒」

Victor Herrero的履歷折射亞洲企業對「西方式快時尚」的迷信。其Zara背景看似對症,但忽略關鍵差異:Zara的成功依託母公司Inditex的垂直整合供應鏈(西班牙總部周邊的柔性生產集群),而Bossini缺乏此基礎。Herrero同時兼任多個品牌職務(Clarks6ixty8ight),本質是「職業經理人遊牧化」現象——企業追求「速效國際化」,而經理人追求個人品牌增值,這種時間錯配註定難有深耕。

4. 李寧收購的戰略誤判

非凡中國收購Bossini,表面是「國潮+港牌」的情懷組合,實則暴露李寧集團戰略模糊化。對比安踏收購FILA後的專業化運營(重構產品線、獨立團隊),李寧試圖用Bossini補足大眾市場短板,卻未正視其品牌老化核心問題。私有化不過是止損操作,反映後疫情時代中低端服飾市場的殘酷洗牌。

深層啟示:

家族企業轉型陷阱:第二代常陷入「守成」與「創新」兩難,地產起家的羅氏將服飾業視為「現金流生意」而非「品牌資產」,錯失轉型窗口。

快時風的本土化悖論:Zara模式需極強供應鏈管控能力,亞洲企業盲目複製往往水土不服。日本優衣庫的SPA模式(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或許是更可行的東方路徑。

資本運作與實業的邊界:李寧系接盤後的私有化,本質是資本對實業價值的重新定價,預示香港傳統品牌若無法構建新敘事(如文化IP、可持續時尚),終將淪為財務操作的殼資源。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李福兆先生 他造就了今時香港在環球股市中的地位

Ric's Memoir (part) -- As I reflect on my childhood and the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