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我在大和銀行的歲月**

圖片
  我在大學主修經濟及商業管理。1972年畢業後便在本港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稽核數年,其後加入海外信託銀行稽核部。我在稽核部是協助審核總支行的存貸及管理的工作。在此部門日常接觸的文件包括按揭、透支、押匯及各項有關的法律和授信批核文件。從三年的實務中有效地學習了銀行的一般運作,也從中吸納了有關的知識,從而充實了我後來四十多年從事銀行業和財經的發展。   1975年,海外信託銀行與日本大和銀行(The Daiwa Bank)在港合資成立大和海外財務有限公司(Daiwa Overseas Finance Ltd.)。1976年,大和海外財務為了開展香港的業務,急需招聘華人協助公司內的日本管理層去擔當業務拓展工作,同時引進香港的一般銀行操作模式。翌年2月14日,我從海托被委派到大和海外財務,專責押匯、信貸及業務推廣。   由於我在海托稽核部所接觸的皆是把那些由相關部門經已處理好的文件進行稽核,繼而從中作出挑剔性的審核,但對審核前之流程及操作卻缺乏瞭解的。大和在港開辦初期未適宜招聘大量人手,而各部門的日籍主管也需時熟習香港的銀行一般操作,他們認為我既由海托銀行派過來,理必可協助他們,很自然地對我有點倚重。   ### **惡補押匯和貸款**   上班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很緊張,恐怕日籍老總要我即時處理一些我感覺生疏的工作。幸好老總吩咐我做的是一份業務發展計劃。在那時開始,我還不“急不及待”爭取惡補押匯和貸款的流程操作才怪呢?幸好當時公司內有一位從海托派來剛退休的梁先生在公司內臨時坐鎮。梁是資深押匯專家。經過兩周魔鬼訓練的惡補後,我才跟上了。不出兩個月,我的工作上了軌,成功地把海托的部份操作模式引入了大和。   ### **培訓與業務拓展**   自此,我憑日常的工作實務中累積了經驗,更充實了在金融財務的知識及根基。在信貸管理、押匯及業務推廣方面有了深入的體會和心得。在1982至1990年間,我還先後被香港專業管理協會(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HKMA)、中國銀行培訓中心、大華銀行(United Overseas Bank)、中華進出口商會、香港理工學院等機構及社團邀請講授以銀行業務。其時我與數位專業人士創立PMC管...

**楊永泰與曹耀:從清朝官員到銀行界的佼佼者**

圖片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能與影響力而被後人所銘記。楊永泰(1880年-1936年)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於廣東高州大井,年輕時便以秀才身份進入仕途,最終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官員,並深受蔣中正的信任。楊永泰的生平事跡,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縮影,也為後來的銀行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楊永泰的早年經歷**   楊永泰在廣東高等學堂和北京法政專門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畢業後,他曾任《廣南報》的編輯,並在廣東諮議局擔任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積極參政,成為臨時議院的議員,並於1913年當選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在政治舞台上,楊永泰展現了非凡的才智和堅定的信念。   1914年,隨著袁世凱解散國會,楊永泰轉而創辦《正誼》雜誌,並與黃興等人組織歐事研究會。此後,他先後擔任護法軍政府的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長及廣東省長等職務,對當時的財政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 **曹耀的銀行事業**   在楊永泰的安排下,曹耀於1930年初加入中國農民銀行,這是一家當時民國政府四大發鈔銀行之一。曹耀在銀行界的表現相當出色,曾擔任上海、漢口、廈門、福州及永安等分行的重要職位。他不僅具備卓越的管理能力,還能洞悉市場動向,使得銀行業務蓬勃發展。   1948年,中國政局面臨重大變化,曹耀被“特殊安排”兼任中國農民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面對共產政府可能凍結全國農銀存戶資金的威脅,曹耀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及時調整策略,協助客戶將存款安全轉移至香港農銀,以避免損失。   ### **曹耀的果斷與智慧**   曹耀在處理“農銀事件”中展現了非凡的果斷與智慧。他意識到福建客戶將面臨壓力,因此採取拖延策略,逐步將大部分存戶轉移至香港。這一舉措不僅保護了數十萬閩籍客戶的財產,也贏得了香港商界及閩籍客戶的讚賞。   即使在國共兩府都對其行動感到不滿的情況下,曹耀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他與愛國閩籍華僑陳嘉庚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福建省集美大學校友會基金的設立。在此背景下,曹耀於1949年被陳嘉庚委任為集友銀行總經理,負責管理該行業務。   ### **海外信託銀行的成立**...

徐展堂:從商界傳奇到文化守護者

圖片
  ** 徐展堂:從商界傳奇到文化守護者 **  徐展堂( 1940 年 -2010 年),香港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和古董收藏家,以其在商界的傳奇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厚貢獻而聞名。他的一生充滿了奮鬥、機遇與對藝術的熱愛,成爲香港乃至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     ** 早年生活與創業之路 **   徐展堂 1950 年隨家人從內地移居香港, 1954 年父親因病去世後,他與母親和弟妹相依爲命。少年時期,他曾做過銀行信差、餐館雜工等工作,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 1957 年,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涉足餐飲、廣告招牌製作和裝修等行業。 1970 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徐展堂大膽投資房地産,爲後來的商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 商業帝國的崛起 **   1980 年代是徐展堂事業的巔峰時期。他敏銳地抓住了中英關于香港回歸談判帶來的機遇,大膽收購了中華制漆、城巴集團、北海集團等企業,成爲跨越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多元化企業家。 1985 年,他通過新安江資源有限公司收購了中華制漆,幷將其上市,易名爲北海集團。這一系列成功收購和運作,奠定了他在商界的地位。     ** 與中英兩國的深厚關係 **  徐展堂與中英兩國政商界關係密切。他父親曾是國民黨官員,在內戰期間幫助過陳毅元帥,這爲徐展堂與中共高層建立聯繫提供了便利。 1980 年代,他與國防科工委合作,成立利達時有限公司,涉足軍工和房地産領域。此外,他還與英國政界建立了深厚關係,通過捐贈文物和資金,獲得了英國皇室的認可。     ** 古董收藏與文化貢獻 **   徐展堂被譽爲“古董大亨”,他一生收藏了約 5000 件珍貴文物,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等,總價值超過 10 億港元。他成立了徐氏藝術館,幷在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內設立了以他命名的中國藝術館。 1991 年,他捐贈 125 萬英鎊及一批文物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成爲香港文化界的驕傲。     ** 晚年與遺産 **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徐展堂的商業帝國受到重創,他陸續出售了部分資産和古董。儘管如此,他依然保持...

穿越時光的旅程

圖片
穿越時光的旅程 **     ** 航班回憶: 回首 68 年前的那次香港之行,仿佛就在昨日。 1956 年 4 月 26 日,年僅七歲的我,踏上了從菲律賓馬尼拉飛往香港的航班。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飛行,也是我第一次拿到護照。那本 1956 年的護照,如今雖已磨損,却依然珍藏著那段珍貴的記憶。     翻開護照,我看到了英國駐馬尼拉領事館蓋下的入境簽證章,以及馬尼拉機場的出境記錄章,日期清晰地顯示著 1956 年 4 月 26 日。航班號“ PIC-342” 躍入眼簾,帶著好奇與懷舊之情,我在菲律賓航空公司的網站上進行了搜索,竟找到了那架飛機的圖像,機尾編號正是“ PI-C342” 。那一刻,我確信這就是當年我和父親乘坐的那架螺旋槳飛機。     ** 童年的香港生活 **   抵達香港後,我住進了伯父曹耀先生的家。家中有一位名叫阿四的女傭,負責烹飪;另一位叫阿玲的女傭,負責雜務。阿玲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教我廣東話,每天接送我到瑞芳幼稚園,讓我感受到如小王子般的呵護。     家中還有一位司機——劉東,他是戰後從中山翠微村遷居香港的。劉東不僅是一位司機,更是一位萬能老倌,家中的水電安裝、花木修理都難不倒他。他成了我兒時的親密導師,教會了我許多生活常識。     ** 香港的美食記憶 **   50 年代的香港,家中經常舉辦宴會,很少外出用餐。偶爾會光顧城裏的餐廳,最有名的莫過于福臨門。福臨門原名徐福記,由大厨徐福全先生創立。徐福全曾是何東爵士家的主厨,後來開設了自己的餐廳。有趣的是,徐福全與我伯父關係甚好,常來家中打天九牌,却總是輸家。他曾開玩笑說,如果餐廳不叫徐福記,好運就會被除掉,于是將餐廳改名爲福臨門,寓意“福到”。     ** 颱風與九龍醫院山 **   伯父家背靠九龍醫院山,山上有一座颱風信號台。每當颱風來襲,信號台便會懸挂風球示警,晚上則以紅黃綠燈組合顯示。 1957 年的颱風“歌羅莉亞”是我第一次目睹的强颱風,從家中後窗望去,信號台發出頻密的警示信號,令人印象深刻。     ** 音樂與時代的共鳴 **   ...

華資銀行大“洗牌”

  ** 海外信托銀行支票輪事件與華資銀行大“洗牌” **   在 20 世紀 80 年代,香港銀行業經歷了一系列危機,其中恒隆銀行是首家出問題的銀行,而海外信托銀行(簡稱“海托”)則是規模最大的一家。海外信托銀行成立于 1956 年,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牽頭,邀請香港銀行家曹耀等港商共同創辦。該行于 1972 年上市, 1976 年在灣仔興建了 30 層高的總行大厦,到 70 年代末,員工已超過千人,資産近 30 億港元。然而, 1985 年 6 月 6 日,海托的問題突然暴露,港府宣布其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這一事件引發了香港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被稱爲“海托震蕩”。   ** 事件的起因與經過 **  海托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1979 年,當時多明尼加財務公司主席葉椿齡與海托高層達成協議,允許其通過“支票輪”( Cheque Kiting )手法套取現金。然而,到 1982 年,由于葉椿齡周轉不靈,支票輪崩潰,海托因此蒙受巨額虧損。爲了掩蓋問題,海托高層與葉椿齡串謀製造虛假借貸,最終導致銀行資不抵債,瀕臨倒閉。   1985 年 6 月 6 日,港府宣布接管海托,動用 30 億港元外匯基金挽救銀行。隨後,警方在機場扣留了多名試圖携款逃離香港的海托高層,包括張明添的妻子吳嬋蕊及其子張承忠。事件曝光後,恒生指數暴跌 87 點,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 港府的應對與後續發展 **  爲了防止危機蔓延,港府迅速采取行動,接管海托幷委派新董事局重組銀行。 1986 年,港府成立聯合專案小組,調查海托倒閉的原因,最終發現事件涉及嚴重貪污與欺詐行爲。涉案人員被判入獄,海托的虧損也逐漸得到控制。   1993 年,港府以 44.57 億港元將海托出售給國浩集團旗下的道亨銀行。 2001 年,星展集團收購道亨銀行及海托,幷于 2003 年將其合幷爲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海托這一名稱從此成爲歷史。   ** 華資銀行的“洗牌”與未來 **   海托事件是 80 年代香港銀行業危機的一個縮影。在此期間,多家華資銀行因經營不善或捲入醜聞而倒閉或被收購。嘉華銀行、恒隆銀行、友聯銀行等紛紛易幟,或被外資收購,或被...

*香港地方志中心

圖片
  ** 香港地方志中心:陳智思出任主席 ** 2019 年 8 月,團結香港基金會牽頭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 Hong Kong Chronicles Institute ),組建了由學界、商界、專業界及政府代表組成的 27 人理事會。董建華擔任理事會主席,林鄭月娥、駱惠寧擔任名譽贊助人,《香港志》主編爲丁新豹、劉智鵬及劉蜀永。香港地方志中心設立執行委員會,陳智思出任主席。執行委員會下設編審委員會,由 28 位香港學者組成,負責審閱《香港志》內容。李焯芬擔任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   香港地方志中心秉承中華民族編修地方志的優良傳統,肩負編纂首部《香港志》的歷史使命。《香港志》以史爲據,全面記載和整理香港自然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的數據,記錄社會變遷,梳理歷史脉絡,達到存史、資政和育人的宗旨。項目于 2019 年啓動,計劃于 2027 年完成第一輪修志工作。   根代表源頭,尋根正是《香港志》的意義,亦是每個香港人需 要認識的歷史根源。樹根也具備支撑樹幹,吸收、保存和輸送養分的功能,正如香港地方志中心從編撰、保存到推廣本港歷史,是支持香港不斷發展的重要來源。標志以中式圖章演繹樹根,當中包含“香港”二字,除了彰顯中華文化美感外,亦標志出資料的權威性。   2019 年 9 月,首册《香港志》正式開始編修。首册《香港志》名爲《總述 大事記》,共 774 頁,記述新石器時代至 2017 年 7 月 1 日的香港歷史,當中羅列了六千多件香港大事。不過《總述 大事記》沒有提及曉士兵團,但詳細描述了東江縱隊;僅用 52 字描述林彬被炸死,也沒有提到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幷將雨傘革命稱之爲“違法占領中環運動”。 2020 年 12 月底,首册《香港志》中文版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2021 年 1 月 4 日起,首册《香港志》在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書店發售。 2022 年 7 月 27 日,首册《香港志》英文版出版。   ** 口述歷史 **  香港的口述歷史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産,它通過錄音和錄像的方式記錄了各行各業重要人物的生活經驗和觀察。這些記錄不僅爲文獻提供了參考佐證,還建立了記錄香港過去數十年歷史變遷和記憶的寶庫。香港地方志中心進行的口述歷史訪問,經研究人員整理爲...

北京中軸線

圖片
  這是一個保存良好的中國首都中軸線,經過七個世紀的規劃與建設,展現了中國首都城市中軸線的成熟階段,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見證。 從朝代體制到現代國家,這就是北京中軸線,一組展現中國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築群。中國首都北京依偎在北京灣,四面環山。城市位於幾乎平行的河流中間,確保了首都的水源供應。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北京中軸線從北向南延伸,全長7.8公里。北京中軸線由建築群和考古遺址組成,包括15個部分,統領著老城區的整體布局。 北京中軸線充分體現了超過兩千年前《考工記》中規劃的理念。該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中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1267年,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遵循這一首都規劃理念建造了元大都。整個城市以中軸線為主導特徵對稱建造。元大都圍繞著連接大運河的積水潭湖建設,而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與中軸線交匯處的萬寧橋,為元代至今中軸線位置的延續性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明。 1406年起,明朝永樂皇帝在元大都中軸線基礎上建造了一系列建築群,包括鐘鼓樓、鎮山、塔剌城、太廟、社稷壇和正陽門。他還在城市南郊修建了兩座大型建築。1530年起,明朝嘉靖皇帝擴建了天壇和先農壇,並將外城建至以永定門為北京中軸線南端,北京中軸線7.8公里的基本格局由此成型。1736年起,清朝乾隆皇帝將皇極殿遷至鎮山北側的中軸線上,並在山上修建了五座建築,以豐富和增強中軸線的城市景觀。 自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以來,北京中軸線經歷了一系列與公共開放及現代化相關的功能轉型。它也直接與一系列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歷史事件相關,見證了中國社會從朝代體制向現代國家的重大變革。在天安門廣場規劃和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過程中,中軸線對稱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繼承和強化。 這是一個保存良好的中國首都中軸線,經過七個世紀的規劃與建設,展現了中國首都城市中軸線的成熟階段,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見證。 從朝代體制到現代國家,這就是北京中軸線,一組展現中國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築群。中國首都北京依偎在北京灣,四面環山。城市位於幾乎平行的河流中間,確保了首都的水源供應。在城市的核心地帶,北京中軸線從北向南延伸,全長7.8公里。北京中軸線由建築群和考古遺址組成,包括15個部分,統領著老城區的整體布局。 北京中軸線充分體現了超過兩千年前《考工記》中規劃的理念。該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中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