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嶺南人見證了家族聯姻與資本網絡-商業影響力 :撰文:曹家道

圖片
                       筆者(圖右1)曹耀,林模柏,林堃,林堃太太,林若星 (陳樹 柏 太太)   ## 嶺南人 林堃學長與中華製漆的歷史 林堃學長是中華製漆( China Paint Manufacturing )的創辦人,這家公司以生產「菊花牌」乳膠漆和「長頸鹿牌」噴漆而聞名。林堃於 1904 年出生於台山,早年留學於美國, 1929 年自 嶺南大學 畢業。隨後,他在美國漆油公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創業初期 1932 年,林堃回到香港,與弟弟林安共同創辦中華製漆。當時,公司只有六名員工。 1934 年,他們將廠房搬至旺角的雅蘭街,隨著業務的發展,工廠逐漸擴大。在日本佔領期間,中華製漆停產,林家轉而在廣西柳州生產花生糖。戰後,公司恢復生產,並在 1950 年代末搬至觀塘道更大的廠房。 林堃1929年畢業於嶺南大學 家族與企業的聯繫 林堃的家庭背景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他有三子三女,其中長子林模楷曾在荷李活工作,回港後引進美國動畫器材在中漆開辦動畫製作公司成為了香港首創動畫的先河。 次子林模標後來成為王榕湖的女婿 ,三子林模柏自崇基音樂系畢業,家族成員各有成就。林堃的女婿陳樹柏(南天王陳濟棠長子)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與林家有著深厚的聯繫。 樹柏教授,出身名門,是有“南天王”之稱的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陳濟棠之子。他是位著名的華裔美籍學者和教育 家,在電機工程學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成為世界權威學術組織“美國電子與電器工程師學會”的院士,老布希 總統任命的“富爾布萊特國際學術交流基金委員會”的評審委員。                                        陳樹柏同陳樹渠乃堂兄弟,致力教育 陳樹柏給蔣經國建議,辦一所科技大學,未成。 80 年代,得到鄧小平批准,要在深圳辦一所中國實驗大學,因歷史條件限制,也告失敗。 90 年代,在美國矽谷創辦了一所私立大學叫“國際...

四萬年前的造船技術 (文章重整:力圖)

在考古學界,一項令人振奮的發現正悄悄改寫著我們對古代文明的認知。近日,《大眾機械》雜誌報導,考古學家在東南亞地區發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代工具,這些工具不僅挑戰了既有的文明時間線,更揭示了東南亞在航海技術發展史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長久以來,學界對於東南亞島嶼(ISEA)在遠古時代便人口稠密的原因感到不解。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早在四萬年前,東南亞的居民就已經掌握了精湛的造船與遠洋捕魚技術,這一發現將東南亞的技術發展進程置於歐洲與非洲之前,顛覆了以往認為舊石器時代技術進步以非洲和歐洲為中心的觀點。 這項研究的關鍵證據來自於在菲律賓、印尼和東帝汶等地的考古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透過對這些石器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早在四萬年前,這些古代航海者就已經擁有了堪比後期文明的技術水平。研究團隊在《考古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這些石器上帶有植物處理的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提取纖維以製造繩索、漁網和綁紮材料,而這些都是造船與遠洋捕魚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魚鉤、漁具、網墜,以及鮪魚、鯊魚等深海魚類的遺骸,這些都進一步證實了當時的文化已經具備了成熟的航海能力。 研究作者表示,大型遠洋掠食性魚類的遺骸表明,當時的人們不僅擁有先進的航海技術,還了解魚類的季節性遷徙路線。他們需要製作堅固的繩索才能夠捕捉這些海洋生物。這些考古發現指向當時的人們使用有機材料造船,並用植物繩索進行固定,同時也將相同的技術應用於捕魚。 儘管學界普遍認為,化石與文物的分佈證明了早期人類曾經跨海遷徙,但這項研究更進一步地反駁了「史前遷徙者僅是被動地隨竹筏漂流」的理論,強調他們是具備遠洋航行技術的熟練航海者。研究團隊強調,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證據來識別造船材料,對於理解島嶼間的遷徙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在一份大學聲明中表示,史前時代東南亞島嶼的先進航海技術,凸顯了菲律賓及其鄰近地區古人類的智慧。他們的造船知識使該地區成為數萬年前的技術創新中心,並為至今仍然興盛的航海傳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項研究不僅改寫了東南亞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 基於搜尋結果,以下是文章的改寫版本,以繁體中文呈現: 一項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正在改寫我們對古代文明的理解。據《大眾機械》報導,在東南亞發現的古代工具挑戰了既有的文明時間線,並揭示了東南亞在航海技術發展史上的關鍵作用。 長期以來,學界對於東南亞島嶼(I...

### **我在大和銀行的歲月**

圖片
  我在大學主修經濟及商業管理。1972年畢業後便在本港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稽核數年,其後加入海外信託銀行稽核部。我在稽核部是協助審核總支行的存貸及管理的工作。在此部門日常接觸的文件包括按揭、透支、押匯及各項有關的法律和授信批核文件。從三年的實務中有效地學習了銀行的一般運作,也從中吸納了有關的知識,從而充實了我後來四十多年從事銀行業和財經的發展。   1975年,海外信託銀行與日本大和銀行(The Daiwa Bank)在港合資成立大和海外財務有限公司(Daiwa Overseas Finance Ltd.)。1976年,大和海外財務為了開展香港的業務,急需招聘華人協助公司內的日本管理層去擔當業務拓展工作,同時引進香港的一般銀行操作模式。翌年2月14日,我從海托被委派到大和海外財務,專責押匯、信貸及業務推廣。   由於我在海托稽核部所接觸的皆是把那些由相關部門經已處理好的文件進行稽核,繼而從中作出挑剔性的審核,但對審核前之流程及操作卻缺乏瞭解的。大和在港開辦初期未適宜招聘大量人手,而各部門的日籍主管也需時熟習香港的銀行一般操作,他們認為我既由海托銀行派過來,理必可協助他們,很自然地對我有點倚重。   ### **惡補押匯和貸款**   上班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很緊張,恐怕日籍老總要我即時處理一些我感覺生疏的工作。幸好老總吩咐我做的是一份業務發展計劃。在那時開始,我還不“急不及待”爭取惡補押匯和貸款的流程操作才怪呢?幸好當時公司內有一位從海托派來剛退休的梁先生在公司內臨時坐鎮。梁是資深押匯專家。經過兩周魔鬼訓練的惡補後,我才跟上了。不出兩個月,我的工作上了軌,成功地把海托的部份操作模式引入了大和。   ### **培訓與業務拓展**   自此,我憑日常的工作實務中累積了經驗,更充實了在金融財務的知識及根基。在信貸管理、押匯及業務推廣方面有了深入的體會和心得。在1982至1990年間,我還先後被香港專業管理協會(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HKMA)、中國銀行培訓中心、大華銀行(United Overseas Bank)、中華進出口商會、香港理工學院等機構及社團邀請講授以銀行業務。其時我與數位專業人士創立PMC管...

**楊永泰與曹耀:從清朝官員到銀行界的佼佼者**

圖片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能與影響力而被後人所銘記。楊永泰(1880年-1936年)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於廣東高州大井,年輕時便以秀才身份進入仕途,最終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官員,並深受蔣中正的信任。楊永泰的生平事跡,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縮影,也為後來的銀行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楊永泰的早年經歷**   楊永泰在廣東高等學堂和北京法政專門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畢業後,他曾任《廣南報》的編輯,並在廣東諮議局擔任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積極參政,成為臨時議院的議員,並於1913年當選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在政治舞台上,楊永泰展現了非凡的才智和堅定的信念。   1914年,隨著袁世凱解散國會,楊永泰轉而創辦《正誼》雜誌,並與黃興等人組織歐事研究會。此後,他先後擔任護法軍政府的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長及廣東省長等職務,對當時的財政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 **曹耀的銀行事業**   在楊永泰的安排下,曹耀於1930年初加入中國農民銀行,這是一家當時民國政府四大發鈔銀行之一。曹耀在銀行界的表現相當出色,曾擔任上海、漢口、廈門、福州及永安等分行的重要職位。他不僅具備卓越的管理能力,還能洞悉市場動向,使得銀行業務蓬勃發展。   1948年,中國政局面臨重大變化,曹耀被“特殊安排”兼任中國農民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面對共產政府可能凍結全國農銀存戶資金的威脅,曹耀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及時調整策略,協助客戶將存款安全轉移至香港農銀,以避免損失。   ### **曹耀的果斷與智慧**   曹耀在處理“農銀事件”中展現了非凡的果斷與智慧。他意識到福建客戶將面臨壓力,因此採取拖延策略,逐步將大部分存戶轉移至香港。這一舉措不僅保護了數十萬閩籍客戶的財產,也贏得了香港商界及閩籍客戶的讚賞。   即使在國共兩府都對其行動感到不滿的情況下,曹耀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他與愛國閩籍華僑陳嘉庚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福建省集美大學校友會基金的設立。在此背景下,曹耀於1949年被陳嘉庚委任為集友銀行總經理,負責管理該行業務。   ### **海外信託銀行的成立**...

徐展堂:從商界傳奇到文化守護者

圖片
  ** 徐展堂:從商界傳奇到文化守護者 **  徐展堂( 1940 年 -2010 年),香港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和古董收藏家,以其在商界的傳奇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厚貢獻而聞名。他的一生充滿了奮鬥、機遇與對藝術的熱愛,成爲香港乃至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     ** 早年生活與創業之路 **   徐展堂 1950 年隨家人從內地移居香港, 1954 年父親因病去世後,他與母親和弟妹相依爲命。少年時期,他曾做過銀行信差、餐館雜工等工作,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 1957 年,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涉足餐飲、廣告招牌製作和裝修等行業。 1970 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徐展堂大膽投資房地産,爲後來的商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 商業帝國的崛起 **   1980 年代是徐展堂事業的巔峰時期。他敏銳地抓住了中英關于香港回歸談判帶來的機遇,大膽收購了中華制漆、城巴集團、北海集團等企業,成爲跨越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多元化企業家。 1985 年,他通過新安江資源有限公司收購了中華制漆,幷將其上市,易名爲北海集團。這一系列成功收購和運作,奠定了他在商界的地位。     ** 與中英兩國的深厚關係 **  徐展堂與中英兩國政商界關係密切。他父親曾是國民黨官員,在內戰期間幫助過陳毅元帥,這爲徐展堂與中共高層建立聯繫提供了便利。 1980 年代,他與國防科工委合作,成立利達時有限公司,涉足軍工和房地産領域。此外,他還與英國政界建立了深厚關係,通過捐贈文物和資金,獲得了英國皇室的認可。     ** 古董收藏與文化貢獻 **   徐展堂被譽爲“古董大亨”,他一生收藏了約 5000 件珍貴文物,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等,總價值超過 10 億港元。他成立了徐氏藝術館,幷在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內設立了以他命名的中國藝術館。 1991 年,他捐贈 125 萬英鎊及一批文物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成爲香港文化界的驕傲。     ** 晚年與遺産 **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徐展堂的商業帝國受到重創,他陸續出售了部分資産和古董。儘管如此,他依然保持...

穿越時光的旅程

圖片
穿越時光的旅程 **     ** 航班回憶: 回首 68 年前的那次香港之行,仿佛就在昨日。 1956 年 4 月 26 日,年僅七歲的我,踏上了從菲律賓馬尼拉飛往香港的航班。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飛行,也是我第一次拿到護照。那本 1956 年的護照,如今雖已磨損,却依然珍藏著那段珍貴的記憶。     翻開護照,我看到了英國駐馬尼拉領事館蓋下的入境簽證章,以及馬尼拉機場的出境記錄章,日期清晰地顯示著 1956 年 4 月 26 日。航班號“ PIC-342” 躍入眼簾,帶著好奇與懷舊之情,我在菲律賓航空公司的網站上進行了搜索,竟找到了那架飛機的圖像,機尾編號正是“ PI-C342” 。那一刻,我確信這就是當年我和父親乘坐的那架螺旋槳飛機。     ** 童年的香港生活 **   抵達香港後,我住進了伯父曹耀先生的家。家中有一位名叫阿四的女傭,負責烹飪;另一位叫阿玲的女傭,負責雜務。阿玲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教我廣東話,每天接送我到瑞芳幼稚園,讓我感受到如小王子般的呵護。     家中還有一位司機——劉東,他是戰後從中山翠微村遷居香港的。劉東不僅是一位司機,更是一位萬能老倌,家中的水電安裝、花木修理都難不倒他。他成了我兒時的親密導師,教會了我許多生活常識。     ** 香港的美食記憶 **   50 年代的香港,家中經常舉辦宴會,很少外出用餐。偶爾會光顧城裏的餐廳,最有名的莫過于福臨門。福臨門原名徐福記,由大厨徐福全先生創立。徐福全曾是何東爵士家的主厨,後來開設了自己的餐廳。有趣的是,徐福全與我伯父關係甚好,常來家中打天九牌,却總是輸家。他曾開玩笑說,如果餐廳不叫徐福記,好運就會被除掉,于是將餐廳改名爲福臨門,寓意“福到”。     ** 颱風與九龍醫院山 **   伯父家背靠九龍醫院山,山上有一座颱風信號台。每當颱風來襲,信號台便會懸挂風球示警,晚上則以紅黃綠燈組合顯示。 1957 年的颱風“歌羅莉亞”是我第一次目睹的强颱風,從家中後窗望去,信號台發出頻密的警示信號,令人印象深刻。     ** 音樂與時代的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