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 (東角)

 


銅鑼灣 (東角)

原來渣甸洋行在開埠的第一年即買下土地發展東角。嚴格來說,東角與銅鑼灣是兩個地域。所謂東角,其今日範圍,東至渣甸街,南至禮頓道、北至軒尼詩道。渣甸洋行頭號及二號大班的住宅位於東角以南的山頭,原稱東角山。一九二零年代,因地權届滿,利氏家族買下東角部份地權,故今日東角山又稱利園山。東角及利園山,前者揭示銅鑼灣海岸綫變遷,後者象徵華人地位的迅速攀升.一八四一年,香港政府首次拍賣土地,渣甸洋行奪得東角地皮,然後即大規模在該處廣置貨倉.一八六四年,東角進行了惟一一次填海。

銅鑼灣原指今爲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岸.因爲該處的海岸綫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而昔日海岸綫就在今日銅鑼灣道。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于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現時一般稱爲銅鑼灣的位置,則原稱爲東角,意思爲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19
世紀中期,銅鑼灣乃英資企業怡和洋行總部.當時怡和洋行在東角設置貨倉及于今糖街附近設糖廠.19世紀末,由于來往香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爲不便,故此興建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灣)的字源。至1950年代,銅鑼灣進行大型填海工程將海灣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份用以興建交通幹道,一部份則成爲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奇力島亦從此連陸。

1960
,日本百貨公司大丸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開業,加上第一條海底隧道的興建,其香港島出口就在銅鑼灣。于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銅鑼灣開業,令銅鑼灣成爲港島主要購物中心,而銅鑼灣亦因東區海底隧道通車而更見熱鬧.

1980年代中全盛時期,銅鑼灣共有4間日資百貨公司,分別爲大丸、松阪屋、三越及崇光.踏入1990年代,日資百貨公司不是結業便是易手,取而代之的乃一個一個的購物商場.其中香港電車在銅鑼灣的原車廠,重建成今日的時代廣場;位于波斯富街的戲院利舞臺,則于1992年拆卸,改建成利舞臺廣場。

銅鑼灣東部過去有銅鑼灣裁判司署,是一幢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古建築.但由于1980年代因興建地鐵工程 西臨拆卸.原址現在變成了港鐵港島綫的天后站出口,而順理成章的,一般人亦改口把天后廟一帶改稱爲“天后”,而“東角”這舊名則漸漸被人遺忘。

日資百貨在香港1960年代至1980年代盛極一時,大丸正是第一間落戶的百貨公司。香港大丸由日本大丸與香港商人張玉麟合資開辦,1960113日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與百德新街交界開業,百貨店走中高檔路線,逾六成貨品是日本製造,對當時的港人充滿新鮮感,大受歡迎。114日開店第二日,已有接近10萬人光顧,人群絡繹不絕。

有別傳統的百貨公司,大丸秉承日式百貨的服務精神,店員待客親切有禮。每天早上大丸開門時,店員會站在兩旁行鞠躬禮歡迎顧客。此外,它引進不少突破性策略,包括「不二價」、分期付款、禮劵制度、免費送貨等,更有穿和服的化妝品售貨員爲顧客化妝,爲港人提供全新的消費購物模式。

每逢周末、日及假期,大丸都人山人海。那條由地下延伸至一樓的樓梯,充滿氣派,令人牢記。還有寛闊的正門前,成爲相約朋友等候的最佳地點,然後一起游逛大丸,看看新款時裝、珠寶、化妝品、家電、玩具或日用品等等,足以消磨半天。

在百貨業界,大丸可說是獨領風騷,其成功的經驗,更帶動了多間日資百貨來港。單單是銅鑼灣,在197080年代就有松阪屋、三越在大丸鄰近地點開店,形成一股小日本風潮。當時不少人到銅鑼灣逛街,都愛先逛大丸,再逛松阪屋和三越,過足購物癮。

那個年代,在香港開業的日資百貨公司爲數不少,還有伊勢丹、八佰伴、崇光、西武、東急等,日本熱潮席捲全港。港人愛日貨、喜愛遊日本,相信跟這段日子經常接觸日貨,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無關係。

面對衆多競爭對手,大丸亦積極迎戰。1983年,大丸在京士頓街開設家居廣場,設立超級市場和家居用品等部門。

不過,在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日本經濟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大丸面對嚴重虧蝕。19982月,削减百德新街店鋪規模,只保留超級市場等部門,惟最終仍然不敵經濟困局,同年6月宣布結束所有香港業務,1231日正式結業。

大丸撤出香港後,多間日資百貨如松阪屋、三越、伊勢丹、八佰伴等亦陸續結業,令人惋惜。懷念它們曾經陪伴港人一起成長,經歷開心快樂的青葱歲月,即使消失了,仍令人記挂心中,正如「大丸有落」,每次來到銅鑼灣,總會衝口而出,難以忘懷。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嶺南人見證了家族聯姻與資本網絡-商業影響力 :撰文:曹家道

那5分钟可以决定你能否再生活5,10,甚至30年 (撰文:力圖)

李福兆先生 他造就了今時香港在環球股市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