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地方志中心:陳智思出任主席**
2019年8月,團結香港基金會牽頭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Hong Kong Chronicles Institute),組建了由學界、商界、專業界及政府代表組成的27人理事會。董建華擔任理事會主席,林鄭月娥、駱惠寧擔任名譽贊助人,《香港志》主編爲丁新豹、劉智鵬及劉蜀永。香港地方志中心設立執行委員會,陳智思出任主席。執行委員會下設編審委員會,由28位香港學者組成,負責審閱《香港志》內容。李焯芬擔任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
香港地方志中心秉承中華民族編修地方志的優良傳統,肩負編纂首部《香港志》的歷史使命。《香港志》以史爲據,全面記載和整理香港自然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的數據,記錄社會變遷,梳理歷史脉絡,達到存史、資政和育人的宗旨。項目于2019年啓動,計劃于2027年完成第一輪修志工作。
根代表源頭,尋根正是《香港志》的意義,亦是每個香港人需要認識的歷史根源。樹根也具備支撑樹幹,吸收、保存和輸送養分的功能,正如香港地方志中心從編撰、保存到推廣本港歷史,是支持香港不斷發展的重要來源。標志以中式圖章演繹樹根,當中包含“香港”二字,除了彰顯中華文化美感外,亦標志出資料的權威性。
2019年9月,首册《香港志》正式開始編修。首册《香港志》名爲《總述
大事記》,共774頁,記述新石器時代至2017年7月1日的香港歷史,當中羅列了六千多件香港大事。不過《總述 大事記》沒有提及曉士兵團,但詳細描述了東江縱隊;僅用52字描述林彬被炸死,也沒有提到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幷將雨傘革命稱之爲“違法占領中環運動”。2020年12月底,首册《香港志》中文版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21年1月4日起,首册《香港志》在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書店發售。2022年7月27日,首册《香港志》英文版出版。
**口述歷史**
香港的口述歷史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産,它通過錄音和錄像的方式記錄了各行各業重要人物的生活經驗和觀察。這些記錄不僅爲文獻提供了參考佐證,還建立了記錄香港過去數十年歷史變遷和記憶的寶庫。香港地方志中心進行的口述歷史訪問,經研究人員整理爲書面語文字稿,幷以附注的方式補充訪問部分內容背景資料的不足。
此外,《香港志》的大事記也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它記錄了從新石器時代到2017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動,涵蓋了51類主題中的大事、要事、特事和新事,是研究香港歷史的重要參考。
**“口述歷史記逸”**(筆者在地方志中心接受訪談後,中心對口述歷史發表的論述如下)
歷史常常會愚弄人,記憶也不總是真實。因此,若條件許可的話,口述歷史的確是一種保存珍貴資料、拾遺正史的好方法。早前在中心做口述歷史,應邀到訪的曹家道先生——海外信托銀行創辦人曹耀的養子——就披露了一些當年報道未被及的重要資料,令一般市民記憶中的“錯體事件”得以修正。
1985年海外信托銀行停業時,筆者年紀尚小,印象中只有一幕幕存戶仿徨的臉以及“輸身家”長輩哀嘆的口水花,因而深深地留下“銀行連累很多小市民”的印象。然而,當曹家道踏進中心會議室,娓娓道出銀行因“支票輪”倒閉、曹耀一生心血付諸流水的事件經過,歷史面貌才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逐步呈現眼前。
“萬一某天(肇事者)不够資金,支票輪就會斷,那就叫斷纜。誰會損失?就是銀行。”曹家道憶述:“政府暫管海外信托銀行,暫停股票交易,現金存戶不變。”雖然事前已有充分資料搜集,但訪問內容仍頗令筆者錯愕——銀行是受害者,而不僅僅是肇事者?政府接管銀行,哀嘆“輸身家”的長輩沒有真的破財?——記憶與陳述之間出現落差,如何取捨頗費思量。
筆者想起一些學者對于口述歷史的質疑——某種程度上,口述歷史正是史學家最忌諱的“孤證”、僅憑一張嘴說話的“一家之言”。因此,有些學者甚至認爲應該徹底放弃口述歷史,以免令史料的真實性受到“污染”。不過,在今次經驗裏,反過來却令筆者發現口述歷史無法抹煞的價值。
首先,有疑問才有真相。哪管矛盾也好、錯體也好,“疑問”都是一把通向“真實”大門的鑰匙。修志述史就像是打擂臺——不戰而勝,“唔打就唔輸”固然輕鬆愉快;但努力挑戰名爲“疑問”的對手,縱然無果,亦雖敗猶榮。
其次,是填補資訊、拾遺原貌。筆者同年代的朋友幾乎都認定“海外信托銀行存戶輸掉所有本金”,這是否代表當年報道錯漏?非也。反之,真相早已擺在眼前——“港府接收海外信托,周一重新恢復營業”。此中的落差,原因就在于當年資訊載體寶貴,後續報道往往篇幅既少且短,更不會有什麽花絮報道、新聞追踪。過氣新聞加上無人損失,結果在珍貴的報章版面上就只落得簡訊待遇,而普通市民當年也是“標題黨”,輕舟一過烟消雲散,最終變成第一印象主導,不管對錯都已是群衆腦海中的“集體真相”。口述歷史,正好重整這部分真貌,修正缺失。
再者,口述歷史也帶來一種“身歷其境”的現場感——既不是書蠹們的引經據典,也不是塘邊鶴的信口開河,而是實實在在參與歷史的第一手見證。舉例說,對于純粹只是翻閱資料的修志人員來說,曹耀不過是“著名銀行家”五字即可概括的紙上名人。惟在訪問中,曹家道每次提及都尊稱“曹耀先生”。
“我爲什麽不叫‘爸爸’,而叫‘曹耀先生’呢?那是因爲我不敢當,因爲他是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這種情感資料,史筆難以記載,但却觸動人心。透過第一人身份的自然流露,硬邦邦的歷史因而變得更人性化、更親切可喜——畢竟,歷史就是人的故事。
**作者:林鳳萍(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5月16日**
留言
發佈留言